查看原文
其他

故宫院刊 | 李静杰:狮子吼观音与三大士像考察

李静杰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4-02-05


印度帕拉朝在吸收湿婆和文殊等造型元素的基础上,创造了狮子吼观音,用于供密教修行者忏悔、冥想和治病,藏地引入后随之改造为藏传佛教式样。元代藏地狮子吼观音传入汉文化地区,与唐宋以来跏趺坐、游戏坐观音结合形成汉传佛教式样,进而促成三大士像且与之并行发展,表述以救济众生为核心的菩萨行思想,成为颇具汉地元明清时代风貌的造像形式。


狮子吼观音与三大士像考察



李静杰



狮子吼观音和三大士系元明清时期相互关联的流行造像形式,学界略有述及,却不曾有过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有关二者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尚十分模糊。本文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参考学界已披露的资料和既有成果,尝试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图像学相结合的方法,从狮子吼观音的源头印度帕拉朝和藏传佛教造像说起,以期阐明汉地狮子吼观音和三大士像的发展脉络。


一 帕拉朝与藏传佛教狮子吼观音像


印度帕拉朝产生并流行的狮子吼观音像,后成为藏传佛教同类造像的源头,两者关系密切又各具地域特征。



(一)帕拉朝狮子吼观音像


狮子吼观音,梵文名为狮子吼观自在(Sihanāda-Avalokiteśvala),或狮子吼世自在(Sihanāda-Lokiteśvala),产生于印度帕拉朝(8世纪中叶-12世纪),属于密教变化观音之一种,在东北印度帕拉朝统治地域小有流行。20世纪末叶,日本学者佐久间留理子在梳理帕拉朝变化观音过程中分析了此种造像,在其搜集的10例资料中,有9例出土或推测来自于东北印度,分别是新德里博物馆藏像、勒科脑博物馆藏Mahoba出土像〔图一〕、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藏Hasanpur出土像、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藏像、帕特那博物馆藏Kurkihar出土像、帕特那博物馆藏菩提伽耶Chilok出土像〔图二〕、伯明翰博物馆藏巴戈尔普尔SultanganjDt出土像、大菩提寺藏菩提伽耶出土像和摩揭陀出土像,另1例为金奈博物馆藏东南印度阿玛拉瓦提Amaresvara寺院出土像。连同笔者访得的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藏像1例〔图三〕,已知凡有11例。基于整体观察并参考佐久间留理子成果,总结帕拉朝狮子吼观音像特征如下:


图一   帕拉朝石刻狮子吼观音像
印度勒科脑博物馆藏Mahoba出土

图二   帕拉朝石刻狮子吼观音像
印度帕特那博物馆藏菩提伽耶Chilok出土

图三   帕拉朝石刻狮子吼观音像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藏


这些造像一概为石刻背屏式,高20-180厘米不等;3/4有明确来源地,多数出土于东北印度菩提伽耶等地方,个别出土于东南印度阿玛拉瓦提;均为帕拉朝遗物,没有纪年实例。其中阿玛拉瓦提Amaresvara出土像造型自然、简洁,雕刻于八九世纪前后,其余实例造型几乎程式化,约雕刻于10-12世纪。


狮子吼观音一头二臂,盘腿坐在狮子承托的覆莲座或垫子上,两脚相对,左腿平放,右腿略微支起,左手撑在左腿后,拇指与食指间夹住从大地长出的长茎莲花,右手搭在右膝上,有的手指相捻或持念珠,上身左斜,头向右倾,通体略呈S形,此式经典名为轮王坐。观音约半数有第三眼,普遍戴高耸的辫式发髻冠,发髻冠前饰有坐姿化佛者约占一半,体型表现为肩宽腰细、双腿肌肉紧实。下身着长裙或短裙,腰带有的系缚平结,上身大多自左肩向右腰斜挎络腋,个别者左肩敷搭鹿皮。狮子右向趴卧(以造像为基准确定左右方位,下同),或扭头前望观者,或回首上视观音。


背屏左方长茎莲花顶上大多载有宝剑,有的在并排长出的莲花上承载装满鲜花的骷髅碗。背屏右方树立小蛇缠绕的三叉戟,背屏上方往往浮雕金刚界五方佛,也有的浮雕五菩萨或素面。


如学界所云,狮子吼观音造型吸收了印度教尊神和佛教其他菩萨造像的特征,诸如第三只眼、虎皮衣、骷髅碗和缠蛇三叉戟等元素由来于湿婆神像,而乘骑狮子、肩部散垂五条辫发和宝剑则来自于文殊菩萨像,体现了多种神格特征。其坐骑狮子,则是借用了以狮子吼象征释迦佛教化说法的表现形式。


狮子吼观音造型契合不晚于12世纪成书的《成就法鬘》的记述,此书引导修行者洁身坐于净处,心里观想清净月轮等,不知不觉间佛陀、狮子吼观音等浮现眼前,于是供养并忏悔,口诵真言,意识到自己拥有坚固智慧,其后再一次观想狮子吼观音的生成过程,从而形成一个内在的心理世界。再后,修行者在冥想中与狮子吼观音合为一体,以狮子吼观音置换己身,获得新生。狮子吼观音密法修行者,以鲜牛粪涂病者身,以为可治愈一切病患。



(二)藏传佛教狮子吼观音像


我国狮子吼观音像率先出现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元代未见实例,仅有相关文献记述,明清有少许雕塑和一些唐卡,可以了解藏传佛教狮子吼观音的概况。


据元晚期文献记述,至元三十年(1293)忽必烈患腿疾,召唤西藏萨迦派胆巴金刚上师于内殿建狮子吼观音道场,七日痊愈。从西藏法师开设道场情况推测,其中应该设置藏式狮子吼观音像,这是目前所见汉语文献中最早的狮子吼观音名号,建设狮子吼观音道场以治病救人,符合狮子吼观音成就法的意旨。指令“建观音狮子吼道场”情况暗示,似乎在此之前元朝上层人士已经知晓狮子吼观音的所谓治病功效,其信仰可能在稍前一段时间已传入汉地。又据《元史》记载,在元朝节日祈福活动中出现有狮子吼道场,意味着设有相应的造像,尽管不清楚其造像形式,但至少可以说是汉地同类造像的直接源头。


已知藏传佛教狮子吼观音雕塑造像,见于明清两朝藏地和汉地实例,学界在相关研究中有所涉及。藏地实例如故宫博物院藏14世纪前后黄铜铸造嵌绿松石小型狮子吼观音像〔图四〕,观音游戏坐在右向伫立的狮背上,左腿盘,右腿蜷垂踏在狮身前小莲台上,左手撑在左后方,右手搭右膝上。其人戴宝冠,着袒露右肩僧衹支,斜挎帔帛。观音左侧长出一束莲花,中间一枝莲花载物,残存部分可能是宝剑的柄托,外侧一枝莲花承载骷髅碗,观音右侧一束莲花,中间一枝承载三叉戟头。又如江孜白居寺吉祥多门塔15世纪前后泥塑狮子吼观音像〔图五〕,观音坐在右向趴卧的狮背上,左腿盘,右腿蜷垂于座,左手撑在左腿后,右手置于右腿上施与愿印。其人长有第三只眼,发髻冠,从左肩向右腰斜挎帔帛,左肩垂覆兽头皮衣。观音左侧长出长茎莲花,上载有宝剑,右侧花丛中竖立三叉戟。狮子回首上视,观音两外侧胁侍二菩萨。


图四    西藏14世纪前后黄铜铸造狮子吼观音像

图五   15世纪前后泥塑狮子吼观音像    江孜白居寺吉祥多门塔


上述两例西藏偏早期狮子吼观音像,在沿袭帕拉朝造型基础上形成自身特点。就观音自身而言,其人坐在狮身上,上身左斜,头部右倾,左手撑在左后方,右手置于右腿上姿势,长第三眼面貌以及斜挎帔帛、左肩垂覆兽头皮衣的服饰特征,明显来自帕拉朝狮子吼观音像。但右腿蜷腿垂踏、右手施与愿印姿势,以及头冠形式却有别于帕拉朝造像,尤其盘左腿、蜷垂右腿姿势,成为藏传佛教狮子吼观音的显著特征。在狮子和附加物象方面,载剑莲花与竖立三叉戟元素由来于帕拉朝造像,而故宫博物院铜像所见伫立狮子造型和江孜白居寺像表现的二胁侍菩萨,可视为藏传佛教狮子吼观音像的新发展。


已知表现狮子吼观音的唐卡几乎都是清朝遗物。观音多盘左腿、蜷垂右腿坐在右向趴卧的狮身上,是为藏传佛教此类观音的基本姿势,也有两腿姿势相反的变化形态。这一时期,仿照帕拉朝同类像的轮王坐姿,以及受汉传佛教观音影响的跏趺坐姿也有所流行,而且左向趴卧狮子的造型也流行开来,可以说狮子吼观音像唐卡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二 汉传佛教狮子吼观音与三大士像


汉传佛教狮子吼观音与三大士像出现于元代,发展于明清。元代实例迄今并未发现,仅见琐碎文献。明清实例众多,又以明代遗存为多,狮子吼观音与三大士像约各占其半,独立表现与组织在三大士中的狮子吼观音,主要有跏趺坐、游戏坐两种类型,其中游戏坐狮子吼观音获得充分发展,具有显著特征,成为划分此种造像类型的主要依据。



(一)三大士像形成与金毛犼由来


元代经由官方设置有狮子吼观音道场,藏传佛教狮子吼观音像传播汉地,约略同时,汉地出现了三大士像,就二者造型的关联性和出现时间相近的情况而言,他们可能有着内在联系。尽管目前缺乏相应的实物资料,但仍有一些文献提供了线索。


据元朝士人文集,元世祖于至元四年(1267)在苏州虎丘云岩禅寺造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并建三大士殿供养,是为已知最早记载。元武宗时(1308-1311),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扩建的大都(今北京)大普庆寺,供奉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于智严殿,此皇家寺院的造像和殿堂名称更多体现了汉传佛教特征。上述两条文献记述三大士顺序依次为文殊、普贤、观音,示意其图像结构为文殊、普贤+观音,也就是在文殊、普贤基础上增加观音所成,暗示观音为后来者,反映了三大士像实际形成过程。文殊在三大士中率先被提及,应该处在中尊位置,这种情况有别于明清流行期的三大士排列顺序。


在汉文化地区,东晋南北朝以来观音信仰与造像已经流行开来,初唐以后骑狮文殊、乘象普贤一对造像也流行起来,之后它们长时间并行发展,是促成三者组合的重要条件。不过,以往的观音没有坐骑,难以与骑狮文殊、乘象普贤组合在一起。引人注目的是,在藏传佛教狮子吼观音传来汉地之际,三大士像出现了,这不应该是偶然的巧合。可以想见,传来的狮子吼观音与流传已久的骑狮文殊、乘象普贤结合,恰好形成均衡的造像组合。由此而言,藏传佛教狮子吼观音造型传入汉地,成为三大士像组合形成的契机。汉地狮子吼观音与三大士名号出现时间相近,就两者次序而论,无疑狮子吼观音传入之后才有可能促成三大士组合。明清绝大多数三大士包含狮子吼观音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印证这种推测。初期三大士像中的狮子吼观音造型不得而知,极有可能明清普遍流行的汉式跏趺坐、游戏坐姿狮子吼观音,在元代三大士造像组合中已经出现了。


汉地明清狮子吼观音坐骑,除流行帕拉朝与藏传佛教同类造像所见狮子外,还见有头上长角类似传说中麒麟者,以及诸多狮身长吻者,后两者往往作反顾观音姿势,文献中名为金毛犼。汉语文献约明晚期出现“犼”这一名称,并与观音联系在一起,不仅见于史地著述,还频繁地出现于神怪小说。《西游记传》记述金毛吼住在麒麟山獬豸洞,明显残留着《成就法鬘》中狮子吼观音名号之痕迹,隐晦地道出吼(即犼)之由来,所居麒麟山獬豸洞则暗示该动物有类此长相。现存汉地狮子吼观音像之坐骑,不晚于明中期已经出现狮身长吻者,早于文献金毛犼称谓出现时间。由此而言,犼极有可能是当时人们对狮子吼观音怪异坐骑的命名,不知不觉间,声音之吼转化为契合物象的动物之犼。约略同时期的《封神演义》记述,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三位神人,收伏变现为妖的狮、象、犼,使之化作原形以为坐骑,其后成为佛教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骑犼观音变成三大士的一员,当时似乎成为一般认识。如此看来,所以创造狮子吼观音的怪异坐骑和犼之名称,根本用意在于使之区别于文殊的坐骑狮子,从而使三大士各有不同的坐骑。


(二)跏趺坐狮子吼观音与关联三大士像


跏趺坐姿狮子吼观音像数量有限,属于狮子吼观音群体中的小众,包括作为三大士之一的表现者和独立表现者两种。


作为三大士之一的表现者知有两例[表一]。第一例为四川新津观音寺观音殿明中期大型泥塑三大士像〔图六〕,此观音跏趺坐在有角麒麟承托的仰莲台座上,这是罕见的以麒麟为坐骑的狮子吼观音,应是造作者不明犼之模样,基于此物所居“麒麟山獬豸洞”之类传闻,并为区别于文殊所乘狮子而创作的形象。此例观音有坐骑,而文殊、普贤无坐骑的组合,实属罕见。第二例为河北邯郸北响堂山明代10号窟前壁门上方浮雕小型三大士像〔图七〕,三大士一概骑狮的实例仅见于此,应视为不规范表现。其中第一例作为所在殿堂主尊表现,此两例坐骑的特殊性,似乎反映了偏早时间三大士造型不稳定、不成熟的发展状况。


[表一]  含跏趺坐狮子吼观音的三大士像

图六    明代泥塑三大士像    新津观音寺观音殿基坛

图七   明代10号窟前壁门上方浮雕三大士像    邯郸北响堂


独立表现者知有4例。例一,四川洪雅拳石村苟王寨西区明中期浮雕中型造像〔图八〕,观音跏趺坐在右向伫立犼承托的仰莲台座上,左手置于腿上,右手上举。右方观音游戏坐在左向趴卧犼承托的仰莲台座上,与前者形成一对。左右外侧另有跏趺坐在左向卧牛承托仰莲台座上的六臂菩萨,以及跏趺坐在前向伫立孔雀承托仰莲台座上的孔雀明王,此二者亦形成一对,同时四者构成一组造像。上述各像均有坐骑,从菩萨到神王,形成了救济众生的强大力量。例二,四川夹江千佛崖1号龛明代浮雕中型狮子吼观音像,观音跏趺坐在右向趴卧狮承托的仰莲台座上,左手上举,右手置于腿上。该像龛与右方地藏菩萨像龛并列,应为同时开凿的有组合关系的一对造像,分别表述观音现世救济与地藏地狱救济思想,延续了唐宋以来观音、地藏组合造像的作法。例三,河北隆尧石刻馆藏明朝石刻中型狮子吼观音像,观音跏趺坐在右向伫立犼承托的仰莲台座上,施禅定印并托净瓶。例四,江苏连云港博物馆藏明清铜铸中型狮子吼观音像,观音跏趺坐在右向趴卧狮承托的仰莲台座上,双手上下执经卷。


图八   明中期浮雕造像   洪雅拳石村苟王寨西区


上述跏趺坐狮子吼观音像坐骑呈现出多样化面貌,但无论趴卧还是伫立之狮(或犼、麒麟)概为右向姿势,遵循着帕拉朝同类造像形式。半数实例观音左手置于腿上、右手上举,或两手姿势相反,这种情况不见于其他类型狮子吼观音。三大士中观音与独立狮子吼观音像都有施禅定印实例,可能受到入定观音造型影响。



(三)游戏坐狮子吼观音与关联三大士像


游戏坐姿狮子吼观音数量众多,分为左腿盘、右腿支起型,一腿支起、一腿垂下型,以及左腿垂下、右腿盘坐型,均由来于汉地先前流行的观音造型。


1. 左腿盘、右腿支起型


此种狮子吼观音造型由来于宋金时期观音像,如富县石泓寺金早期2号窟右前柱前面浮雕观音像。在游戏坐狮子吼观音像中,左腿盘、右腿支起型数量相对较少,可能与其所由来的同种坐姿观音不甚流行有关。


作为三大士之一的表现者知有4例[表二]。例一,见于四川洪雅呵佗寺明代摩崖浮雕大型三大士像〔图九〕,从所在位置观察,原初应就地建筑有地面殿堂。例二,见于宁夏博物馆藏银川新华街出土明代铜铸中型三大士像〔图十〕,基于文殊所骑狮、普贤所乘象姿势,以及二菩萨手势和持物的对称性,参考上述洪雅呵佗寺造像,推测三大士原初应是以观音为中尊,文殊、普贤分居左右的排列形式。例三,见于河南延津千佛堂明嘉靖十三年(1534)造像碑三大士像,虽与地藏十王、布袋和尚、释迦佛像组合雕刻,但彼此之间思想联系却不甚紧密。例四,见于河北承德殊像寺会乘殿乾隆三十九年(1774)木雕金漆大型三大士像,系皇帝命工仿五台山殊像寺和北京香山宝相寺造像所成。实例一、四作为所在殿堂主尊表现。


图九   明代摩崖浮雕三大士像    洪雅呵佗寺

图十   明代铜铸三大士像    银川新华街出土


在上述4例三大士像中,明代3例以观音为中尊,突出其主导地位,清代1例以文殊为中尊,关联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4例观音右手一概搭在右膝上,其中明代3例观音左手置于左腿上,清代1例观音左手撑在左腿后,观音坐骑狮子(或犼)左向、右向不定。4例三大士像的文殊、普贤菩萨均为跏趺坐姿,形成相对固定形式。明代3例三大士像的文殊、普贤分别处在左尊、右尊位置,二者双手各上下执握长柄如意和长茎花卉,其坐骑狮、象相对或相背趴卧(或伫立),而清代1例三大士坐骑均朝右向,文殊、普贤菩萨施转法轮印,十分特别。


[表二]含游戏坐(左腿盘、右腿支起型)狮子吼观音的三大士像


独立表现者知有2例。例一,即前述洪雅拳石村苟王寨西区明中期浮雕狮子吼观音〔图八〕,左腿盘、右腿支起坐在左向趴卧犼承托的仰莲台座上,左手置于左腿上,右手搭在右膝上。例二,见于陕西神木郄家川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石窟后壁,以跏趺坐施禅定印佛为中心,左尊菩萨采用观音左腿盘、右腿支起姿势,坐在左向趴卧犼承托的仰莲台座上,左手撑在左腿后,右手搭在右膝上;右尊菩萨跏趺坐在右向趴卧犼承托的仰莲台座上,极有可能表现了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菩萨,亦即西方三圣像,出于左右平衡考虑,为大势至设置了同样造型而方向相反的坐骑,属于稀有个例。


此种狮子吼观音半数坐在左向犼(或狮)身上,且左手置于左腿上,呈现出不同于帕拉朝造像的汉地风貌。


2. 一腿支起、一腿垂下型


此种狮子吼观音造型由来于宋金观音像,如陕西子长钟山北宋中期3号窟右后内柱前面浮雕观音,左腿垂下,右腿支起,左手撑在左腿后,右手搭在右膝上。在游戏坐狮子吼观音像中,一腿支起、一腿垂下型数量相对较多,应与其所由来的同种坐姿观音广为流行的情况相关。明清狮子吼观音像大多数左腿垂下、右腿支起,个别实例两腿动作相反。


作为三大士之一的表现者知有6例[表三]。例一,见于山西长治观音堂明万历十年(1582)泥塑大型三大士像〔图十一〕。例二,见于山西长子崇庆寺明代泥塑三大士像〔图十二〕,20世纪90年代遭受盗窃毁坏。例三,见于黄陵潮塔村紫峨寺石窟明代泥塑大型三大士像,损坏严重。上述3例三大士像均为所在殿堂或洞窟的主尊表现。例四,见于甘肃泾川南石窟寺4号窟明清泥塑中型三大士像。例五,见于上海青浦泖塔天宫出土明代铜铸小型三大士像。例六,见于河北沧县海马头村观音堂明代石刻中型三大士像,三者中唯有观音坐骑作昂首状,应处在中尊位置。


图十一    明代泥塑三大士像    长治梁家庄观音堂

图十二   明代泥塑三大士像    长子崇庆寺


上述6例三大士像一概以观音为中尊,以文殊、普贤为左右尊。实例一至五观音左腿垂下、右腿支起坐在右向趴卧犼(或狮)身上,且例一、二、四左手撑在左腿后,右手搭右膝上,观音两手姿势和坐骑右向趴卧造型,显然沿袭了帕拉朝造像传统。实例一至五的文殊、普贤坐骑相背,实例一、三、四、五的文殊、普贤姿势对称,示意依据的粉本具有一致性。实例六中的三菩萨一概左腿支起、右腿垂下,各坐在左向坐骑上,为目前所仅见。三大士像造型的各种元素呈现出相对稳定性,多数实例遵循约定俗成的式样制作。


[表三]  含游戏坐 (一腿支起、 一腿垂下型) 狮子吼观音的三大士像


独立表现者知有6例:山西高平大佛山明代摩崖浮雕狮子吼观音像〔图十三〕、河南新乡平原博物院藏明代铜铸狮子吼观音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明代木雕狮子吼观音像〔图十四〕、台湾私人藏明代铁铸狮子吼观音像、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藏明清铜铸狮子吼观音像,此5例观音像一概左腿垂下、右腿支起坐,左手撑在左腿后,右手搭在右膝上,比较忠实地继承了汉地此种观音的造型,狮子(或犼)左向、右向不定,呈现一定随意性。第六例为新乡平原博物院藏清代铜铸狮子吼观音像,观音左腿垂下、右腿支起坐在山岩上,其左右侧分别胁侍善财童子、龙女,又在观音左后方表现鹦鹉、净瓶,这些元素与当时汉地流行的观音像一致,主尊观音没有坐骑,而是在台座前方表现一个趴卧小狮(或犼),示意造像为狮子吼观音。


图十三   明代摩崖浮雕狮子吼观音像    高平大佛山

图十四   明代木雕狮子吼观音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青浦泖塔天宫出土明代铜铸三大士像和偃师商城博物馆藏明清铜铸狮子吼观音像,左右手各执握长茎莲花,分别承载鹦鹉、净瓶。手持长茎花的表现由来于帕拉朝造像传统,鹦鹉和净瓶则沿袭汉地观音造型元素。


3. 左腿垂下、右腿盘坐型


左腿垂下、右腿盘坐观音像于宋金时期小有流行,应为后世同种坐姿狮子吼观音造型来源。四川泸县福集镇玉蟾山西区明朝摩崖浮雕三大士像〔图十五〕,各处在月轮形龛中,系目前仅知的此种形式狮子吼观音实例。中尊观音左腿垂下、右腿盘坐在右向趴卧的犼身上,两手置于腹前。左尊文殊左腿盘坐、右腿垂下,坐在左向趴卧的狮身上,施禅定印。右尊普贤左腿垂下、右腿盘坐在右向趴卧的象身上,左手下、右手上执长茎花。文殊与普贤坐骑相背、坐姿相反,形成对称的造像组合。在三大士上方中间开凿一月轮形龛,其中浮雕一尊结跏趺坐、施合掌印佛,为明代毗卢遮那佛常用的手印,以此推测,上下龛造像组合似乎表述的是修菩萨行、成就法身的思想。


图十五   明代摩崖浮雕三大士像    泸县福集镇玉蟾山西区



(四)其他造型狮子吼观音与三大士像


在跏趺坐、游戏坐狮子吼观音像之外,另有个别自由坐姿狮子吼观音像。而且,还存在观音无坐骑的三大士像,以及有记录而无实物的三大士像。


1. 自由坐姿狮子吼观音像


山西长治博物馆藏明代铜铸狮子吼观音像〔图十六〕,左腿蜷垂、右腿垂下坐在右向趴卧的狮身上,左右手各执握长茎莲花,分别承载葫芦瓶和金刚杵。狮子作回首上视姿态,明显区别于文殊坐骑。自由坐姿说明狮子吼观音像存在随意造型的情况。


图十六   明代铜铸狮子吼观音像    长治博物馆藏


2. 观音无坐骑的三大士像


观音无坐骑(狮或犼)的三大士像知有3例。例一,见于山东东平华严洞明成化十九年(1483)浮雕三大士像,与左方三身佛并列雕刻。例二,见于四川翠屏三鱼村清凉洞明代摩崖浮雕三大士像,位于崖面主像三身佛下方次要位置。例三,见于四川叙永马岭镇清凉洞明朝摩崖浮雕三大士像〔图十七〕,位于崖面主像三身佛上方次要位置。此3例三大士像一概以观音为中尊,文殊、普贤分居左右。观音或跏趺坐,或左腿盘、右腿支起坐。文殊、普贤均跏趺坐,坐骑有无不定。再者,此3例像均与华严经三身佛像形成组合,实例二、三更从属于三身佛,推测意在表述修菩萨行、成就法身思想。


图十七   明代摩崖浮雕三大士像    叙永马岭镇清凉洞


3. 有记录而无实物的三大士像


有记录而不存实物的三大士像知有2例。例一,见于陕西榆林红石峡明正德五年(1510)23号窟三大士像,据题记推测以观音为中尊,文殊、普贤分居左右两侧。例二,见于北京南苑清顺治十七年(1660)皇家德寿寺三大士像,正殿之左翼供观音、文殊、普贤,与右翼所供地藏、药王、药上菩萨相对应,从记述尊像顺序推测,二配殿各以观音、地藏为中尊组织造像,彰显如造像记所谓菩萨修行之思想。以上二者可以作为三大士像材料的必要补充。


(五)汉传佛教狮子吼观音与三大士像的特征及思想

1. 造像特征


已知明清独立表现与三大士中的狮子吼观音像,采用汉地流传已久的观音坐姿,有别于帕拉朝和藏传佛教同类造像姿势。本稿统计16例现存实物的三大士像,其中13例含有狮子吼观音,14例观音作为中尊表现。在观音跏趺坐、左腿盘右腿支起游戏坐、无坐骑三种组合中,文殊、普贤一概跏趺坐,而且在以观音为中尊的组合中,文殊、普贤分居左右形成定式。13例现存独立狮子吼观音像,包括跏趺坐、左腿盘右腿支起游戏坐、一腿支起一腿垂下游戏坐、自由坐四种形态,其中以一腿支起一腿垂下游戏坐者最为流行。独立表现和三大士中狮子吼观音骑狮者多立狮,骑犼者多卧犼,二者数量相当,狮(或犼)趴卧式、伫立式同时存在,难以看出用意有何不同。


2. 思想信仰


元世祖忽必烈因患腿疾而建狮子吼观音道场,是所知汉地唯一能够反映狮子吼观音原始职能的实例。至于《成就法鬘》所谓狮子吼观音修炼法,在已知元明清汉传佛教造像记中几乎无所反映。作为民间造像的新津观音寺、长治观音堂三大士像,都强调了观音救济职能,意在祈求观音为建寺造像者分忧解难,反映了当时民众普遍的心理需求,与供奉独立的普通观音像没有区别。二者造像记都没有述及三大士像的整体功能,可能当时民众不很清楚,或不甚在意三大士与普通观音像的区别。作为皇家造像的北京南苑德寿寺、承德殊像寺三大士像,均强调三大士的菩萨行职能,没有专门凸显观音的救济职能,比较符合三大士像组合意旨,呈现出不同于民间造像的思想倾向。


总体而言,明清时期三大士与独立狮子吼观音像,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佛教物质文化发达、保存环境相对较好的四川、山西和陕西等地。处在地面寺院殿堂中的三大士像几乎作为主尊表现,那些以单体造像形式存在的大中型三大士和独立狮子吼观音像,其多数原初作为所在殿堂主尊表现的可能性也很大,可以说此类造像在明清时期已成为佛教物质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太原天龙山西峰初盛唐之际9号窟十一面观音立像与骑狮文殊、乘象普贤组合,以及陕西宜川贺家沟北宋晚期石窟后壁游戏坐观音与跏趺坐文殊、普贤组合,神木高家堡土旺山万佛洞明朝中期4号窟前壁门上方游戏坐观音与骑狮文殊、乘象普贤组合,此3例观音与其两侧菩萨比较,或者造型差异甚大,或体量大小悬殊,呈现为主尊与二胁侍关系,有别于三者体量相当、造型接近、共为主尊的三大士组合,不宜纳入该造像系统。


附记:本稿未注明出处图片为笔者实地拍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王德路博士提供诸多帮助,谨致谢忱。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责任编辑:何 芳)

* 本稿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项目“中国佛教图像与思想究”(项目批准号:21BZJ003)的部分内容。

本文完整注释信息请检阅纸本期刊正文。

文章由作者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欢迎读者阅读、选购纸本期刊。

敬请阅读:

李静杰:《狮子吼观音与三大士像考察》,原文刊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4期。

故宫院刊学术期刊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欢迎关注

天猫

故宫博物院

出版旗舰店

立即抢购

微信

故宫博物院

微信故宫书店

立即抢购

长按,识别二维码,选购纸本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出版周期: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452-7402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202/G2

语种:汉语

开本:16开

国内邮发代号:2-411,国外发行代号:MO101

每期定价:25元

订阅方式:

1、邮局统一订购

     国内邮发代号:2-411

2、线上订阅购买

    天猫淘宝旗舰店:ggcbs.tmall.com

    店内查找“期刊悦读”,选购

    点选上文二维码,通过天猫旗舰店或微信书店下单订购

投稿方式:

投稿链接:

https://ggbw.cbpt.cnki.net/EditorCN/Index.aspx

更多学术信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故宫博物院院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故宫院刊 | 李静杰:狮子吼观音与三大士像考察

李静杰 故宫博物院院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